现在手的宣传亮点,除了拍照,没有什么更能刺激用户的眼球了。很多手机的防抖性能也成为一大卖点,但是研究一圈下来我们发现,说目前手机上的防抖形同虚设,真是一点也不冤。
可是这并不妨碍手机厂商们为自家的手机防抖技术冠上各种五花八门的名称,不过不管怎么狂拽炫酷吊炸天,冷艳高贵接地气,其实无外乎两种——算法防抖和光学防抖。

VIVO的宣传页面中,专门提到它将AIS自动防抖集成到了相机拍摄的普通模式中,运动画面也只需要随手一拍。而这里的AIS自动防抖也就是Auto Image Stabilization,实际上是一种算法防抖技术,基于现在常见的多帧合成。事实上,在iPhone 5s上就已经运用这一技术,这也得益于手机图形性能的增强,才能有多余的处理能力用来进行多帧合成。
多帧防抖的基础算法是将单帧分拆成多帧拍摄,比如连续拍摄5帧1/100秒的照片,合成对齐单帧为1/20秒的照片,有时分拆的曝光时间并不等长,但最后都会对齐合成一张没有抖动的图像。
这种技术因为没有额外硬件成本,直接购买算法,省力又省钱,所以现在在千元机上常见。

虽然小米5不是第一款光学防抖手机,但它当年发布的时候因为首个支持四轴光学防抖,自称黑科技。当然啦,这在玩单反的人眼中就像小孩子过家家。
光学防抖一般分为机身防抖和镜头防抖,而手机使用的多是镜头防抖。基本工作流程是由主处理器、协处理器以及陀螺仪共同完成侦测抖动量,然后计算需要补偿的位移量,再由微型驱动马达快速调整镜头模组的姿态,完成抖动的补偿。
光学防抖也存在差异,有两轴、三轴、四轴、五轴,最大的区别就是镜头能往哪些方向进行位移。过去手机多为两轴、三轴,四轴在功能上更进一步,可以修正横向、纵向、前倾以及侧倾方向带来的抖动。相比熟悉的奥林巴斯的五轴防抖又少了旋转位移。

看起来有了光学防抖加持的手机很“高大上”,但无论是三轴还是四轴,实际防抖效果都没有吹嘘的那么神奇。光学防抖只能抵消小幅度的抖动,低光环境下较大幅度的抖动依旧会导致照片发虚。而且,光学防抖并不能提升画质,它的意义在于延长曝光时间,降低ISO,减轻抖动可能带来的发虚隐患。
比如同样的暗光环境,不支持光学防抖的手机需要1/50秒的曝光时间、1000左右ISO才能拍下清晰不虚的照片。而有光学防抖的话,只需1/10秒的快门速度和200左右的ISO就能拍出清晰的照片。
在低光拍摄中,确保成功率较高的前提下提供更长的曝光时间,这才是防抖真正的意义。

但是绝大多数手机,即使是具有光学防抖的机型,在实际应用中只能做到1/33秒~1/17秒的曝光,这在国产手机中尤其普遍。(注意,我这里说的都是在使用手机的自动模式下)这种防抖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如果曝光仅仅只有1/33秒,那光学防抖的意义何在呢?我们认为,作为以手持拍摄为主要应用场景的手机产品,实现1/4秒、1/6秒的手持安全快门才是真正合格的防抖。
现在手机厂商的营销策略还在初级的秀参数阶段,只告诉你有什么,但忽视了是否有用,消费者也很难评估,只是简单跟风说“光学防抖更好”。

因此,我们在选购拍照手机的时候,光学防抖只能算是加分项,而不是必选项,如果光学防抖只是花瓶,还不如纯数字防抖能省点钱。